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中央车站》

沃尔特·塞勒斯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中央车站》

(Central Station)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乔·伊曼纽尔·卡耐偌

主演:菲尔南达·蒙坦纳葛罗,玛瑞莉亚·贝拉,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巴西

语言:葡萄牙语 德语

首播:1998年1月16日

片长:113mins
又名:Central do Brasil



01

预告短片





02

剧情简介



朵拉(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饰)在里约热内卢最主要的火车站——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这一天,安娜(Soia Lira饰)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又译乔舒亚,文尼西斯·狄·奥利饰)来,因为约书亚一直很想见他素未谋面的爸爸。朵拉和邻居艾琳以念白天写的信取乐,她们认为重要的信就寄,其他的信则统统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约书亚给父亲的信就在其中。第二天,安娜与约书亚又来到中央车站,口述了第二封信给约书亚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安娜就发生车祸身亡,母性的驱使下,朵拉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






03

获奖记录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98)  

金熊奖    沃尔特·塞勒斯   

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竞赛单元    沃尔特·塞勒斯        


美国金球奖(1999)    

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1999)

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    




04

角色简介



  朵拉(费尔兰妲·蒙特内格罗饰)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Fernanda Montenegro饰)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朵拉生活拮据,年纪不小却还未嫁,或许在她内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


(文尼西斯·狄·奥利饰)约书亚   

约书亚(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Vinícius de Oliveira 饰)的出现令朵拉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    



05

精彩影评






豆瓣·水木丁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的寄出过,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如梦般明亮阳光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却让人再也无法埋怨她的冷漠和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她的过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死了。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为了生存而自私的挣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让人看了只有无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间的镜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的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破灭的故事,当小四最后终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得就放弃。在他看来,这样活着,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兰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而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但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


  在起点失去希望,在终点将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开始,在黎明结束,这也许是导演用心良苦的一个暗示。人的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才可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在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经历过灵魂上无数的生死轮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风中飘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还在守望?


  终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辈子学会了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豆瓣·probe



以帮人寻父为引线的赎罪之旅,用公路类型串起整个巴西社会从城市到乡村的真实缩影。可贵的是对社会多个侧面的展示没有偏向既定的批判方向,而是带着略带悲悯的冷静眼光,既不掩饰社会与个人的阴暗面,也没对人性自发的朴实向善报以绝望。为人代笔在象征拉美社会发展落后的同时呼唤着知识阶层的救世责任。




时光网·基督山伯爵



不知从何时起,“车站”在文艺作品中渐渐成为了一个极具隐喻的词,似乎当大多数人试图去划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重大转变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站台”进行注解。《中央车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开始于中央车站这个现实的地点,另一方面又隐喻着故事中的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以中央车站为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确性,就这样,流浪成为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央车站”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开卡车的凯撒、写信的朵拉、以及美丽的邻居艾琳,尽管他们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家”的人。漂泊在外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归属,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为他们写信,目的也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对于根性的追寻是中央车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约书亚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在众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约书亚的线索成为了影片的主线。


《中央车站》的人物名字都带有着宗教意义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另类的神话。《圣经旧约》中的约书亚是与摩西同时代的人物,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领导者,约书亚曾经接受过摩西的按手,他的身体被圣灵所充满,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坚强的心。《中央车站》中的这个孩子也叫约书亚,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叫耶稣,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发现约书亚还有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 乍看之下这里似乎很明显的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三位先知均是旧约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稣是来自新约中的。在《中央车站》中,约书亚这个叫耶稣的父亲被设置成了木匠,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双关含义的隐喻。仔细揣测一下我们会发现,耶稣作为“福音”的象征是毫无疑问可以成立的,约书亚寻找叫做“耶稣”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启示”。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是一个牧师,耶稣的父亲才是木匠,而耶稣真正意义上的天父则是上帝,影片中把约书亚的父亲设置成为名叫“耶稣”的木匠,既有着福音与启示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说从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联系还略显牵强的话,影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摩西与以赛亚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毕竟摩西与以赛亚都直接听命于耶和华上帝。 这个叫做约书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人物,他被遗落在了残酷的现实世界。约书亚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年幼的他急需一个人作为引导,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语言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隐喻,DORA作为女子名暗指“神的赠礼”。对于失去母亲的约书亚来说,朵拉成为了寻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导,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里约热内卢,这个被科科瓦多山顶宏伟壮观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这里表面上有着极端的富有,暗地里也有着极端的贫穷。影片的镜头更多地还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价值。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朵拉并不像广义上的“神的赠礼”那样天真无邪,在中央车站中代人写信的朵拉起初恰恰是一个令人厌恶女人,她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内心自私。白天朵拉为不识字的底层人士写信,夜晚则是以窥视信中内容为乐,她甚至会撕毁那些她觉得没有价值的信件,擅自决定何时寄出,大多数穷人的信件就这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她第一次将流浪的约书亚带回家的时候,动机也只是为了能够卖钱,她用贩卖约书亚的钱换置了一台全新的遥控彩电,直到好友的那席话才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良知。在朵拉带着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现实与诺言一直在她心中矛盾地撞击着,这一点恰恰增加了影片的现实色彩,也令故事变得更为跌宕。 作为一部公路片,中央车站的故事随着旅途的深入不断走向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展现出了巴西穷困地区的真实状况,每一个画面中所出现的都是不加修饰的场景与平凡至极的小人物,他们艰辛地漂泊着生活在南美大陆上,数百万的人抛下家园和亲人来到异乡以求谋生,他们的内心徜徉着激烈的思念之情,但是身躯与现实不容许他们自由地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最令人感到揪心的是——这条旅程——仅仅是从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向外延伸出的蜿蜒小道中的一条分支而已。 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仅仅是导演倾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一个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现实故事。朵拉与约书亚之间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他们最终找到了约书亚的家,见到了摩西与以赛亚,然而他们的父亲耶稣却早已失去了音讯,影片中作为木匠的耶稣也是南美大陆上成百上千的漂泊者中的一个,他们的内心中都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中,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美好生活的福音。神话与现实的对比彰显着贫民世界里最致命的残酷。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菊次郎的夏天》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何以为家》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站台》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路边野餐》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木青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